首页 / 语文 / 《我爱这土地》知识点
中小学全科学习资料下载 立即领取

《我爱这土地》知识点

初中资料库
初中资料库作者

3.《我爱这土地》知识点

《我爱这土地》知识点  第1张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亦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二、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文题中的“我”指诗人,“土地”象征着祖国。题目表明了这是一首抒发“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作,点明了诗的主题。

三、字音词义

嘶 sī哑:声音沙哑。

汹涌 xōng yǒng:(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黎 lí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 fǔ烂:烂掉,朽坏;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被破坏。

四、主题概述

    本诗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五、作品结构

第1节:假设“我”是一只“鸟”,生死眷恋着土地。

第2节:直接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六、鉴赏品读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成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描述。

2.简要分析“嘶哑”一词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

    第1/2页


中小学全科学习资料下载 立即领取

发表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