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我看》知识点
6. 《我看》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1935年穆旦就读于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这时期的穆旦创作了一些诗歌,随后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我看》《从空虚到充实》等作品。
诗歌题目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看”,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有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集》,诗集《旗》《穆旦诗集》等。
三、字音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
忧戚 qī:忧伤。戚,悲伤。
勃 bó发:焕发;蓬勃生发。
飘逸 yì:漂浮,飘散。
漫 màn游:随意地不受拘束地游览。
流盼:转动目光看。
摇曳 yè:摇荡,晃动。
四、主题概述
这首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画卷,感悟生命的美好,引发了诗人对充满生机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诗人愿与春景一起,与自然合流,把快乐带给人间的美好愿望。
五、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节):描绘出一幅春天原野的美丽图画。
第二部分(第3-5节):歌颂春天里生命的勃发、美丽、自由和力量,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六、鉴赏品读
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一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表现出春风的温柔亲切。
2.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的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第1/2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