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第二单元核心考点清单
六上语文第二单元核心考点清单
第二单元核心考点清单⋯⋯⋯⋯⋯
沿虚线裁剪
5七律·长征
读准字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mín)山
写好字形
崖:“厓”宽大,“圭”由两个“土”组成,竖笔上下不连通。
索:下面是“系”。
重点诗句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2)诗意:这险峻的山,在红军看来,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2)这两句诗写出了长征途中的两次重大战役: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3)诗意: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是长征的最后阶段,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预示了长征的胜利。
(2)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踏上了白雪千里的岷山。三军过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感知课文
1.本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56个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有力地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诗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比喻句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夸张句有“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3.诗歌描绘了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过岷山等长征历程。
6 狼牙山五壮士
读准字音
抡(lūn)起 屹(yì)立 日寇(kòu)
绷(běng)着脸 崎岖(qí qū)
形近字
寇(日寇) 抡(抡起) 冀(希冀)
冠(冠军) 抢(抢夺) 翼(羽翼)
词语积累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悬崖绝壁 气壮山河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横七竖八 惊天动地
重点句段
1.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本段在写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战斗场面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关注了人物群体,是“面”的描写;也有对五位战士分别进行的“点”的描写。既让人从整体上感受到他们的无比英勇和对敌人的深切仇恨,也让人感受到了这五位战士鲜明的个性特点。班长马宝玉,沉着机智;副班长葛振林,对敌人充满刻骨仇恨;战士宋学义,拼尽全力;两个小战士,人虽小但打起仗来全神贯注。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感知课文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整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写得详细,其他部分写得简略。
2.五壮士分别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课文表现了五位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7开国大典
读准字音
电钮(niǔ) 擎(qíng)着 瞻(zhān)仰
19
发表评论